返回列表 發帖

[內地新聞] 「四菜一湯」如何走出歷史周期率?

【1月13日南方都市報卅沈彬 法律工作者】去年12月,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八項措施,要求領導調研輕車簡從,厲行勤儉節約。之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省阜平縣時,那份僅有紅燒雞塊等家常菜的「四菜一湯」的菜譜在網上熱傳。新一代領導集體的新作風,讓大家眼前一亮。之後,各地積極響應中央要求,比如近日,河南省印發了《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工作用餐原則上安排自助餐,一律不超過4個品種菜肴,一律不上酒。

        這就是把「四菜」制度化了。相信中國人對於「四菜一湯」這個詞一定不會陌生。細查其淵源,似乎是上海首倡的。1988年,在上海市政協七屆一次全體會議上,市政協委員馬驥對當時「用公款吃喝,用公款旅游,用公款隨意贈送禮品等不正之風」提出批評,上海市政府辦公廳書面答覆稱:市政府對政府機關局級以上領導幹部發揚艱苦樸素作風作出了若干規定,並由市政府第一次常務會議通過,印發執行。其主要內容為:關於招待宴請,標准從簡,一律四菜一湯,並嚴格控制陪餐人員。對違反規定者,第一次書面檢查,第二次通報批評,第三次給予行政處分,對性質嚴重,影響很壞的突出問題,由市監察局進行查處。

        「四菜一湯」制度還上了1988年1月28日的《人民日報》:上海市政府日前作出決定,凡公費招待的對外宴請,不論是機關行政單位,還是企事業單位,一律實行四菜(熱菜)一湯。2月15日的《人民日報》又做了題為《堅持四菜一湯 提倡家常便飯 北京市規定宴請不得超標准》的報道。一時間「四菜一湯」寫進了各地的紅頭文件中,被層層下達落實。1988年的「四菜一湯」是一個熱詞,當年它4次上了《人民日報》的標題。

        但在執行中「四菜一湯」變了味道,有的變成了「四盆一缸,糊弄中央」;有的變成「四菜一湯,涼菜不算」;有的是車水馬龍地換菜,但台面上永遠保持「四菜一湯」;有的變成「吃人頭」,按就餐者每人「四菜一湯」安排菜色……1980年末到1990年初的相聲、小品對於「四菜一湯」下的種種醜態,有過很多辛辣的諷刺。就連1989年11月19日的《人民日報》也報道稱:賓館搞了「四菜一湯」之後,結果特號餐盤走俏了。總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後「四菜一湯」政策變得毫無意義,再也沒有執行下去;甚至「四菜一湯」這個詞本身,成為了脫離現實、無法執行的政策的同義語。

        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登門走訪各民主黨派中央,他提到了1945年7月毛澤東與黃炎培在延安窯洞那段著名的關於「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的對話。習總書記稱,這段對話「至今對中國共產黨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大到一個政權,小到四菜一湯的政策,都可能遭遇「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毛主席當年的回答是:「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強化輿論監督、司法監督、人大預算監督,才是避免周期率的唯一路徑,這不是什麼「小聰明」「拍腦袋的發明」可以替代的。

        這幾天,北京二里溝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欒松巍挺火,這孩子提出了一個反腐建議:讓公車掛紅色牌照,以便於統一管理和群眾監督。一個沒有社會閱歷的小朋友向壁虛造了一個「反腐絕招」,成年人就沒有必要起哄了。其實早年間,私車和企業車是掛綠牌的,公車就是掛白牌的。但當時有民諺雲:「綠牌軟,白牌硬,黑牌開起來不要命」。白牌非但沒有成為受監督的標志,反而成了特權的標誌,連執法者都犯怵。

        《伊索寓言》裡講,老鼠們想出了一個管住貓的好辦法,買一只鈴鐺掛在貓脖子上,只要貓一動,鈴就響了,它們就可以逃走。但關鍵的問題是:哪個老鼠敢給貓兒系鈴鐺呢?同樣,有明顯標志的公車,就停在豪華飯店門口;官員們明目張膽地超過「四菜一湯」,公民如何監督他們呢?舉報官員違反「四菜一湯」的微博,會不會被刪?舉報者是否會被跨省?媒體能否痛痛快快地報道?司法機關是否不受長官干涉獨立追查?三公經費能否以公民看得懂的形式接受人大監督?

        之所以當年「四菜一湯」沒有取得效果,那是因為監督的「功夫在詩外」,包括完善輿論監督,獨立於行政部門的司法制度,政府財政預算的陽光化、精細化……這些制度保障才能使「四菜一湯」走出「歷史周期率」,舍此別無方便法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