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咁詳盡既報道......勁呀

TOP

關於李供林:


李供林(1882-1979)

廣東中山善書法、詩詞,為李仙根兄。1949年前曾任職於稅務機構,抗戰時期,奉母居澳門,後移居香港。清遊會元老級成員。抗戰時期遷居澳門,晚年亦時至香港參加雅集。粵澳等地。著《怡怡草堂游草》《怡怡草堂詞鈔》。


李供林先生的兄長李仙根是同盟會會員,1923年後任孫中山侍從秘書,機要秘書等要職。


清遊會

由陳樹人、高劍父等發起,初期活動以廣州為基地,粵之風景名勝優美,文人雅士遊吟其中。清遊會員國學造詣深厚,舉凡詩詞、經學、藝術及國史考古等範疇無所不精,於嶺南自成一學術體系。早在1924年,清遊會友已踏足香江。後因廣州、香港相繼淪陷,張純初、黎澤闓、高劍父、張百英等人先後集於濠江,清遊會活動一時復興。清遊會在推動和保留國學文化上有極大貢獻。


(參考資料:http://www.cciv.cityu.edu.hk/publication/jiuzhou/txt/14-6-103.txt)

TOP

本帖最後由 rice333 於 2016-4-27 16:33 編輯

掛在收銀處牆上的一篇書法,反映出一個歷史的縮影。
詩云:

憶昔南京作壯游,
奉安總理祝千秋。
應酹認識維桑梓,
康大如君第一流。
漫游半月不離君,
名著江南世所聞。
馬氏慶康三大店,
西餐茶點客如雲。

根據李供林先生的詩句與文字所載,他與馬先生的相識緣於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當時李先生恭送孫中山先生遺體安南京紫金山。兩人是同鄉,並一同遊覽江南名勝。當時,馬慶康餐室已在南京先後開設三間。後來馬氏旅澳又開設馬慶康餐室,生意極好。
此詩書於乙卯年,即1975年,李供林先生已94歲高齡,想起50年前相識的往事。
隨著舊日中國政治的動盪,大量中國人遷徙到港澳,當中有不少是清朝遺老,國民黨人士,騷人墨客。這幅書法,不禁令人想起「人生何處不相逢」這句話。

TOP

所講同懷舊有關正是此物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2

評分人數

  • simo

  • waterpool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