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土生菜的過去 現在 將來

土生菜的過去 現在 將來


雄 哥


土生葡人自家製的生日會小食

    土生菜的過去 現在 將來

    香港傳媒廣泛報道長毛向財爺撒陰司紙,要求派錢。撒冥錢是古老傳統,一說始於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卻未能“一紙風行”,徒弟尤秀才為求促銷,假裝病死,着妻吿知鄰里,只要用紙剪成的銅錢焚燒贈與鬼差,丈夫便可由鬼門關逃出復生。當燒過紙錢,尤秀才馬上裝作復活,之後紙錢便成為殯儀用品。倘財爺眞箇就此增福利,以後審議財政案時撒陰司紙或會成傳統議會文化。

    傳統往往要流傳千百年才能形成,“澳門土生葡人烹飪技術”於一二年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經過四個半世紀沉澱發酵的澳門本土飮食文化,當中大致可以分為三大主流:
    一、四個半世紀前,葡萄牙航海家為解決航海途中的儲糧,攜帶了大量南歐比利牛斯半島的醃製肉類,如馬介休魚乾、葡國肉腸和血腸;航經印度、巴基斯坦和東南亞沿途補給時,獲取各式香料和蔬果,如丁香、荳蔻、玉桂、胡椒、椰子、酸子(亞森果)、黃薑、南薑、香茅等,當這些熱帶食材給擺上船艙餐桌作菜後,漸漸形成了帶有濃郁東南亞口味的葡國雞、酸子豬肉之類,但在大西洋彼岸老家卻是吃不到的。
    二、葡國軍士編制有著名的非洲兵團,且擔任澳葡政府時代的澳門防衛任務,兵房菜是帶有莫桑比克、剛果等地的烹調方式,用上大量花生、辣椒、椰油作調料,有粗獷的非洲風味。著名的非洲雞就是其中一個澳門版,今天東帝汶和南美洲各地都有類似版本;還有一種據說是非洲兵家鄕土灶烤製的餡餠,來澳駐防後以不同食材如鱸魚肉、洋蔥、水欖等演化而成的“麵龜”。
    三、葡人在澳門落戶後,葡人主婦買菜煮飯,自然就地取材,濠鏡漁村食材開始走進葡人家廚中。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Tacho”西洋大雜燴,裡頭有臘鴨、臘肉、臘腸、豬皮膠、金華火腿、芋頭等等,更用上鹹蝦膏調味,充滿漁村風味。這些不中不葡的西洋住家菜,正是今天遊客和我們追尋的“地道澳門土生菜”風味。
    往後希望能與讀者互動探討澳門土生菜的現在和將來:

返回列表